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森林音乐会”在海珠湿地公园响起

文章来源:中国乐器网 时间:2015-10-29 点击:

  中国乐器网讯 7月5日上午,海珠湿地公园一角响起了音乐声,十几名学龄前孩子握着钟琴,一同演奏《小星星》。这场别开生面的森林音乐会是海珠湿地自然教育学校的一项自然教育课程。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份起海珠湿地成立自然教育学校,设置众多课程帮助城市孩子亲近自然。

  海珠湿地作为特大型中心城市的自然湿地公园,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优良的水源净化体系,是鸟类繁衍生息的天堂。

  2015年初,海珠湿地成立了自然教育学校,通过整合高校和社会团体的资源,这所学校开发了自然教育和文化传承两个系列课程。

  自然教育课程包括微森林DIY,湿地科普定向、自然大地美术、城市农耕体验等跨界自然教育课程,全方位培养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开阔孩子视野,增长孩子见识。文化传承课程包括墨织岭南、古琴雅集、行走的茶席、社区文化与国学等具有水乡人文特色的课程。

  目前,海珠湿地的自然教育课程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原因之一是城市中的孩子开始向往接触大自然。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丛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一书提出这样一种现象“自然缺失症”,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发生割裂,孩子们处于高科技包围之中,他们太容易被电视、电脑、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吸引。有些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反而会手足无措,感到无聊,丧失了与自然亲近的本能。

  “自然缺失症”离广州的孩子并不遥远。海珠湿地自然教育学校教务主任赖景霞告诉记者,有很多孩子刚开始体验农耕时,不敢脱鞋下田,害怕手捧泥土,更别提接触发出味道的农积肥。

  不少与孩子一起参加自然学校课程的家长反映,家长本人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对大自然留有美好回忆,他们希望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也能体会到亲近自然的乐趣。

  赖景霞说,孩子通过接触大自然而激发出来的好奇心令成人感到惊讶。“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把蜗牛放在手臂上观察时,会情不自禁大声喝止,而孩子却对家长做出‘噤声’的手势,担心家长惊吓到蜗牛。”赖景霞说,“很多时候,孩子对大自然产生不好的印象,其实是大人强加的。对此家长要反思一下。”

  据了解,海珠湿地自然学校成立半年来,已经吸引约5000多家孩子和家长参加。目前,海珠湿地已经建成了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和广州市科普基地,并正在申报全国第二批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