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民间古老音乐大有来头

文章来源:中国乐器网 时间:2015-12-11 点击:

  乐器网讯  “女娲娘娘补了天,剩下块石头是华山……”上周六晚,歌手谭维维在《中国之星》节目中,一首摇滚与华阴老腔融合的新歌,让观众和现场音乐大咖们震撼,大家惊叹且好奇,东方正儿八经的摇滚乐——华阴老腔到底是啥?

  华阴老腔,是以华阴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西汉时,华阴泉店村(现名双泉村)是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形成了老腔雏形。唐宋是完善期,老腔的说唱开始以皮影为载体,形成独立的剧种。明清到民国是繁荣鼎盛期,老腔大量走进民俗节庆,乐器和唱腔更成熟。文/图 摘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华阴老腔到底是啥

  华阴老腔长期传承于双泉村,其演唱和剧本一般只由张氏家传,很少外流,形成传承上的封闭性。1928年以后,曾流传于华阴市区的吕家城村、南寨村等地,南寨村至今还有艺人传承。

  5个人就可以撑起一台华阴老腔,除了主唱和签手,还有坐档、打后台和拉板胡。老腔的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5人一边操持着皮影,一边吼着、奏着。坐档是根据剧情,提前安排好皮影人物道具,随时供签手使用,并帮签手排兵对打、拍惊木;打后台主奏马锣、梆子和碗碗,在人物上场、行兵、升帐时呐喊助威;板胡是唱腔伴奏和音乐演奏的主要乐器,拉板胡还担负着小铙坡、喇叭的演奏以及助威呐喊的帮腔。

  老腔、秦腔,有啥区别?

  与秦腔这一堪称“中国戏剧之源”的剧种相比,华阴老腔从西汉诞生,到与皮影结合,多年来始终局限于家族戏的范畴。因与皮影互为载体,长久以来,建制也只限于五人,这与秦腔已大有不同。

  5人中,每人都要身兼多能,说戏的边弹月琴边唱,他同时还要操持堂鼓、手锣、云锣、干鼓。唱戏的主唱,其它4人帮腔,为人物上场呐喊、助威,这种形式,也与秦腔的舞台演出大有不同。

  从乐器而论,早期秦腔以“筝”为主,所谓“筝,秦声也。”当年的美女罗敷就是弹着一曲秦筝,演绎了一曲《陌上桑》。如今秦筝的地位已经被板胡代替,而华阴皮影老腔的主打乐器一直为月琴。月琴是老腔的灵魂乐器,起到领班之用。老腔用到的月琴,市面上很少能见到,多是自制。一般月琴的弦为三根,老腔用的月琴琴弦虽也有三根,但有两根紧挨,两根使来一根用,为的是增加音量与力度。

  在文字表述中,秦腔属于板腔体,老腔有板腔体的因素,但到底是什么体,还一时争论不清。板腔体讲究一板一眼,老腔则体现出了曲牌体和说唱体的特征。更特别的是,老腔每句唱腔中都有一个三拍的乐节形式结构于句末,形成程式性的乐句声腔形态,这在全国剧种绝无仅有。

  挣扎与呐喊

  宣泄艰辛生存体验

  老腔艺术家们登台了。带着自制的月琴、板胡以及梆子等乐器,还有一条长凳。有的挽着裤腿。有的敞着怀,这与他们在村子生活时的形象没有什么两样。在台上,他们有的径直蹲下来,嘴里叼着烟袋——那是他们的日常姿态,有的席地而坐——那是劳累过后最惬意的姿势。对于他们,任何修饰或者化妆都是奢侈的,他们要展示最本真的自己。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男人下了原,女人做了饭,男人下了种,女人生了产,娃娃一片片都在原上转……”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世界。在光阴和人的轮回中,他们坚守着生命。唱到尽兴之处,他们仰天齐声长吼,用力跺地,群情激昂。把内心尽情地宣泄出来,声音苍凉雄浑。一位老人突然站起来高举木块,和着曲调,狠狠地击打一条长凳。此种景象,被形象地描述为“众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泣鬼神”。

  对于此场景,观众感受到的是苍凉、艰辛、压抑以及宣泄。在华阴老腔保护中心主任党安华眼中,是老腔中悲凉的苦音造就了此效果。

  在老腔中,几乎没有欢快的花音,因为他们需要把生活的悲苦在顷刻间发泄出来。

  这种挣扎与呐喊来自于无数代人的生存感受,而它逼近了生存的本真状态。老腔的起源地位于黄河、洛河、渭河交界地附近的双泉村。水路的便捷,让这里成为汉代京都长安粮仓的所在地。逆水拉船的征途中,他们齐声呐喊,释放力量和情绪。久而久之,便演化出老腔这种艺术形式。

  老腔艺人用心灵传递出的情感,会让你的内心不由自主地受到触动。因为他们和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都在黄土的哺育下繁衍到今天,先辈们都历经了无数磨难。他们用老腔这种艺术保存了那种磨难下的感受。

  作家陈忠实曾多次观看老腔。每次看老腔,他都会禁不住眼眶湿润。经过他的推荐,老腔参与了话剧《白鹿原》的演出。整出戏以老腔开场,又以老腔结尾。在导演林兆华的眼中,没有老腔艺人,话剧《白鹿原》就做不出史诗感。对于老腔,一个颇有代表性的评价是:“有一种质朴真挚涤荡胸怀的震撼,这种震撼让我们感动,但我们同样也看到了他们的无奈和悲凉!”

  决裂与拯救

  还原农民本色生活

  那是一个不经意的发现。2000年的一天,正在看皮影戏的党安华,悄悄掀起白幕“亮子”想看看后面的情景。他顿时被老腔艺人所迸发的激情惊得目瞪口呆。“后面的世界真是太精彩了!单是靠看皮影戏的时候听他们演奏,是感受不到那种激情和冲击的。”学导演出身的党安华意识到,与其把皮影戏呈现给观众,不如把人性的东西呈现给观众。

  自唐代始,老腔的说唱形式一直与皮影戏融合在一起。它们构成了互为载体的封闭式演出。老腔艺人们处在被包得严严实实的环境中。对于他们,观众“不见其人只闻其声”。

  艺人们外出表演时,面对的常常是同样上了年纪的观众。与其说那些观众是在看皮影戏,不如说他们在打发无聊的时间。无论艺人在幕后怎样卖力说唱,年迈的观众已经很难被他们感染。

  党安华决定尝试一下。他把华阴县境内3个老腔皮影班社的骨干力量集中到一起,动员他们走出白幕“亮子”,直接面向观众表演。老腔艺人习惯了幕后的说唱,如今却要走向前台面对观众,该如何表演?

  因为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本色演出。党安华对他们并未提出更多要求,只是让他们把台词的内容弄清楚,把最真实的感受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把生活搬到舞台上,我觉得是最精彩的。直接把生活还原在舞台上,而不是刻意去创造什么艺术。我对他们说,当你想发泄的时候,不管你做出什么样的动作,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都是最美的。”至今,党安华还会为当时的尝试庆幸。2001年,老腔的传承人张喜民、王振中、张新民等12位老腔艺人组建了老腔班社。自此,他们正式走上前台。

  这种尝试挽救了老腔艺术。曾经,老腔皮影戏艺人们更多的是在村民有婚丧嫁娶之时演出。经过变革后的老腔,开始引发外界关注。老腔艺人面对的,不再只是和他们一样勤劳淳朴的黄土地上的百姓,还有都市中举止优雅的所谓文艺精英们。

  和老腔艺人一起走过10年风雨的党安华认为,老腔之所以打动人,因为它是原生态的东西,把农民的憨厚朴实、艰辛豁达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尽管和皮影戏剥离开来,但它的风格一直没有被破坏,揭示人性的东西没有改变,“它最大的魅力就是真实,不矫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