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民族音乐季演绎草原天籁之音

文章来源:中国乐器网 时间:2015-09-14 点击:

  中国乐器网讯  8月中旬,包头市第三十届鹿城文化艺术节民族音乐季活动中,连续四天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会让包头观众大呼过瘾。冒顿潮尔、牛号角等蒙古族传统乐器,呼麦、长调等独具风韵的演唱方式,漂亮、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这些充满蒙古族风韵的“草原原生态”获得掌声阵阵。

  现场,观众对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赞叹不已,并表示已经深深爱上民族音乐。市民蒋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专程带孩子来听民族音乐的,希望孩子多受到蒙古族音乐的熏陶,这是传统和精华。

  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民族管弦乐团:

  用音乐铭记历史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8月16日晚,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民族管弦乐团音乐会用音乐的语言来缅怀和歌颂所有为捍卫祖国土地而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人民英雄。

  此次演出邀请了中央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刘沙执棒,这是他第二次与民族管弦乐团合作。音乐会由一曲壮丽辉煌、充满深情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我的祖国》拉开帷幕,作品主要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作为当晚演出的重点曲目,《和平颂》是我国第一部表现“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反对侵略战争、呼唤世界和平、抒写时代主题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和平颂》共分五个乐章:《金陵·大江》、《江泪》、《江怨》、《江怒》、《和平颂》。第一乐章初始,静默中乐团突然以惊人的力量爆发出两个全奏长音,似惊雷般唤醒了中华民族对历史的沉思和回顾;而后,大气舒展的主题旋律在流动的伴奏音型中逐步发展,层层推进,将听众置身于万里浩荡的扬子江边和金陵二千五百年的文化故都氛围中。在第二乐章中,日寇侵略中华大地的残暴主题、受害民众对于暴行控诉的主题先后出现,独奏二胡几次拉出如泣如诉的控诉旋律,听者无不潸然泪下。第三乐章独具匠心地运用了单一主题,在固定低音沉重的步伐中,反映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受到的屈辱。第四乐章《江怒》则是东方睡狮的反抗和怒吼。除大型民族管弦乐团演奏外,第五乐章《和平颂》加入了童声合唱和大型成人混声合唱。随着呼唤和平的钟声朗朗奏响,天使般纯洁的童声徐徐升腾,继而汇入中国歌谣《茉莉花》的主题;在恢弘壮丽的气势中,音乐逐步推向高潮,警醒世人以史为鉴,呼唤世界永久和平。

  最后,乐团演奏了《地道战》,铿锵有力、富有感染力的旋律让现场观众热血沸腾,掌声雷动。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

  民族文化的盛宴

  8月17日晚,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音乐会风格浓郁、形式多样,特别是原生态呼麦组合、马头琴的传统音乐和新创作的民族音乐作品,让现场观众尽享民族文化盛宴。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是一个以马头琴(潮尔、伊克力)、四胡、三弦、好比斯等蒙古族特有的乐器和呼麦演唱、长调演唱等音乐形式组成的民族乐团。乐团以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民歌、呼麦新创民族音乐作品为主,可以说是国内唯一的蒙古族专业的音乐表演团体,由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演奏家和多名原生态特色演员组成。

  民乐《阿斯茹》拉开音乐会的序幕。阿斯茹是蒙古族集歌、乐、舞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在元代极为盛行,并成为宫廷宴乐,随着元朝衰落,阿斯茹散落民间。音乐会中,艺术家们重奏《阿斯茹》,让人们尽享民族艺术瑰宝的无穷魅力。民族管弦乐曲《鄂尔多斯组曲》是著名作曲家杜兆植生前的作品,《在高原上》《欢乐歌舞》《摇篮曲》和《万马奔腾》4个乐章,把人们的感情充分调动起来,仿佛畅游在美丽的草原上。蒙古利亚组合倾情表演了《赞马》和《满都拉可汗赞》、昂沁组合倾情表演了《四座山》和《老黄马》,他们精湛的呼麦表演,把人们带到了魅力草原上,倾听那动人的天籁之音。电影《沙漠的春天》中的“打草曲”,被作曲家改变成《欢乐的草原》,由四胡与乐队演奏,乐曲表现了性情豪爽,勤劳淳朴的草原牧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京胡和马头琴,这本属不同表演形式的乐器,当晚也默契地进行合奏,《夜深沉》充满激情,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

  艺术家们还演奏了民族管弦乐曲《遥远的回忆》《山间小溪》《满都海斯琴》、笛子二重奏《出征乐舞》、交响乐《第四乐章》等。在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的优美乐曲声中,音乐会完美落幕。

  领略马头琴音乐魅力

  有人说,马头琴是“草原钢琴”,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真”;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天籁”;用三个字形容,那就是“原生态”。8月18日晚上,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在包头大剧院的演出就为包头观众奉献了一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高水平的马头琴音乐会,让观众领略到了马头琴音乐的无限魅力。

  中国·乌审马头琴乐团成立于2010年3月,为了进一步推进马头琴文化品牌建设,2013年5月组建“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成为中国唯一一支以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为主弦乐的多声部民族交响乐团。乐团成立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活动,荣获诸多荣誉。2010年12月,参加第十三届香港世界“金紫荆花奖”文艺大赛荣获最高奖、最佳创新奖等7项大奖,2012年4月赴蒙古国参加第三届国际马头琴艺术节荣获最高奖和杰出贡献奖等。

  当晚,马头琴管弦乐序曲《马背雄风》拉开了音乐会序幕。该曲通过展现蒙古马头琴弦乐组与木管乐、铜管乐、打击乐等交响乐编制相结合,融入蒙古原生态传统音乐——冒顿潮尔、潮尔马头琴、大马头琴、牛角号、笛子等乐器和原生态呼麦伴唱,以奔腾的气氛和欢快的节奏,体现出丰富的民族音乐色彩。时尚表演《鄂尔多斯青年》是该乐团新的探索与追求之作,此曲通过马靴鼓、奶桶鼓、马鞍子鼓等民族创新性打击乐和古老的民族特色乐器冒顿潮尔、原生态唱法呼麦相互融合的时尚动感营造,并利用马头琴经典独奏的手法,诠释了蒙古音乐与打击乐的创新发展。《梁祝》是中国古代爱情名曲,交响乐中常用小提琴来演奏,当晚则用马头琴演奏了此曲,让现场观众听到了草原风格的爱情故事。

  艺术家们还演奏了中国民歌《送亲歌》、《鸿雁》、《北京喜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演绎诠释了《卡门序曲》、《查尔达什舞曲》和《拉德斯基进行曲》等不同风格的世界经典音乐作品。一曲《万马奔腾》把整台音乐会推向高潮。近两个小时的表演博得观众阵阵持续热烈的掌声,音乐会在草原歌曲《呼瑞!呼瑞!》祝福声中落下帷幕。

  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

  无伴奏合唱演绎草原天籁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绘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8月19日晚的包头大剧院音乐厅内回荡起天籁般的蒙古族歌声,令现场观众陶醉不已。当晚这里上演的是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无伴奏合唱音乐会。

  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创建于1987年,是中国擅长演唱无伴奏合唱的团体之一。无伴奏合唱是纯人声的,不加任何乐器的烘托和渲染,能够准确、真挚、自然地展示音乐作品的风格和内涵,是合唱艺术的最高境界,而用无伴奏合唱演绎蒙古族民歌,可以说是最优秀音乐与最高音乐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该团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他们每次献声,都以精彩的演唱令人不禁喝彩,其单纯的“无伴奏合唱”让聆听者的内心充溢着纯净和安详。

  在当晚的演出中,歌唱家们盛装登场,色彩艳丽、特色鲜明的蒙古族服装令人们眼前顿时一亮。蒙古族民歌《踏歌欢舞》拉开了整场音乐会的序幕,随后《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八骏赞》、女声长调《天驹》、男声合唱《欢乐的那达慕》、《鸿雁》等一首首蒙古族民歌接连唱响,聆听着动人的歌声和美妙的旋律,现场观众的思绪仿佛飘到了草原上,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蓝天下白云飘,青青草地牛羊跑”的绝美画面。

  演出中,歌唱家们用深厚的艺术功底为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了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美国歌曲《奇异恩典》、意大利歌曲《ihsalataitaliana》等几首风格各异的国内外经典歌曲,将气氛推向了高潮。最终,在马头琴伴唱《蒙古靴》》明快的节奏下,整场音乐会圆满落下帷幕。

  当代草原音乐的多层结构及其走向

  习惯上,所谓的“草原音乐”指的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以及蒙古族风格的音乐创作。也就是说,它不仅包括蒙古族过去传统时代创造的音乐,也包括现代社会以来蒙古族、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创造的具有草原风格的所有音乐。在当代多民族共同工作生活的语境下,原本具有鲜明民族属性的“蒙古族音乐”,正在被具有鲜明区域文化、时代文化属性特征的“草原音乐”概念所取代。专业音乐、传统音乐、大众音乐三足鼎立,构成当代草原音乐文化的整体结构。

  专业音乐更像“小圈子里的艺术”

  这里所谓的专业音乐,是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专业演员表演的,并符合当代专业音乐艺术基本体裁规范和艺术规范的音乐,如,交响乐、室内乐、合唱艺术等各种新音乐体裁。这些体裁,并非蒙古族所固有,而是解放以后产生的新体裁。这些体裁的素材和内容是蒙古族的,然而在形式和创作技法上,借鉴西方艺术音乐的规范和模式。但是,这种创作和表演,不是简单的移植和模仿,它往往与蒙古族传统音乐固有的音乐语言和表达习惯相通,却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精致化。

  专业音乐的生产、传承(教育)过程中,既要求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培养,也要培养受众。因此,专业音乐更像是“小圈子里的艺术”。

  传统音乐承传于民间

  相对于专业音乐和大众音乐而言,传统音乐是指广大牧民、农民在传统民俗生活当中唱奏的,历史延传下来的音乐形式。传统音乐孕育于民间,承传于民间,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的文化传统。而且,传统音乐是一种生活的文化,是一种民俗艺术,并与特定人群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长调民歌生动地展现了蒙古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草原情怀,所涉及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所讲述的事迹,是蒙古族牧民心灵的表现,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艺术审美的生动展现。蒙古族近代叙事民歌讲述的故事都是民众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牧民通过这一鲜活生动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人和事物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草原歌曲有广泛的传唱度

  蒙古族风格的大众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兴起的“草原歌曲”。这种音乐符合了当代市民阶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内容上的通俗性、形式上的简便性,表现方式上的模式性,流传上的广泛性等特点,从而有着更广泛的民众基础。大众音乐属于通俗音乐、流行音乐、时尚音乐,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宣传效益的商品文化。由于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它更适合在当代社会中生存流传,更容易受到一般社会民众的欢迎。

  三种音乐形式互相促进

  专业音乐、大众音乐、传统音乐之间,也并不是泾渭分明,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总体来讲,内蒙古解放后到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专业音乐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整个内蒙古音乐创作、演出和教育工作都是以专业音乐教育为主的,并且它受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社会音乐事业的发展逐渐受到市场的影响。由于大众音乐符合并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目标,从而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如鱼得水,迅速取代了专业音乐的主导地位,并造成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族专业音乐的萧条以及专业音乐和大众音乐之间的边界模糊的局面。像德德玛这样的专业歌唱家,纷纷选择大众音乐路线,便能说明这一点。

  近年来,借助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沉寂多年的传统音乐的地位得到了迅速提升,其影响力超出了以草原歌曲为代表的大众音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像安达组合、杭盖乐队等为代表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衍生形态,同时向精英和大众双向路线发展,从而正在成为新世纪草原音乐文化的引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