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福州百年乐器行很迷茫

文章来源:中国乐器网 时间:2017-05-25 点击:

  引入外部资金,复制连锁模式,扩大商业规模,身为80后,老天华第六代传人王增鑫不是没有考虑过,但都无奈否决了。

  “现在还比较茫然,还没有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一条特别合适的路,羡慕那些有政府扶持的老字号,可以省下精力去解决传承的困扰啊,现在所有事都要自己做,凭自己能力肯定会被历史浪潮淹没。”王增鑫说。

  有200多年历史

  如今却沦为小众产品

  在2006年回归家族事业之前,王增鑫在金融行业、外贸单位都上过班,回归是因为拗不过内心的兴趣。作为福州乐器制作的老字号,始创于清朝的乐器行“老天华”有着超过200年的历史,百年前就在巴拿马万国乐器展拿过奖,在福州甚至东南亚一带曾经风光无限。在经历了公私合营、集体企业破产等历史大潮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农副食品厂当电工的王增鑫之父王道武凭着一身祖传手艺,茶亭祖厝重新开门营业。但是与大多数百年老字号一样,“老天华”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市场竟然成为小众市场。曾经遍布城乡的地方戏曲小剧团几乎消失殆尽,流行音乐和西洋音乐大行其道,传统民族音乐艰难“喘气”。而“老天华”乐器行主要制作的正是二胡、京胡、板胡、椰胡、梅胡等传统戏剧用乐器以及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乐器。

  “比如福州传统十番乐队所用的逗管、正宫调笛子等等。我们的乐器“味道”比较传统,长期和地方一线文化工作者交流,尽量按照他们的要求来做乐器。”王增鑫说,十番音乐老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英木曾经是他们家的邻居,他们也经常与福州市闽剧院一起研究乐器。

  因此“老天华”的乐器在调门、调音等方面,充分考虑了福州地方语言文化的特色,另外,“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不一样,传统乐器是五声音阶,传统老艺人因为演奏需要往往一个乐器要转7个调,我们做的是适合他们吹法习惯的乐器,往往现代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都吹不动,他们一般只能转三四个调。”王增鑫介绍。而像逗管这类乐器,不仅使用市场小,而且制作难度大,因为制作材料比较软,通常十个材料里面仅仅只能制成一个成品,目前在福州尚能制作该乐器的仅“老天华”以及当年从“老天华”出来的徒弟等有限几人。

  现在“老天华”的顾客主要是福州、台湾、日本以及东南亚一带的少数存活的传统剧团和民间戏曲爱好者。难以大规模量产,手工做一把二胡就要20多道工序。“父亲纯手工制作的琴,今年卖出去将近20把。一把纯手工制作的二胡,要经过20多道工序,从选材到蒙皮,再到上漆,要半个月才能出成品,产量有限。”王增鑫告诉记者,一些专业客户青睐定制纯手工制作的乐器,即使一把二胡要价5000元也供不应求。

  像一些成功复兴的“老字号”一样,引入外部资金,复制连锁模式,扩大商业规模,身为80后,老天华第六代传人王增鑫不是没有考虑过,但都无奈否决了。像乐器制作这样专业性较强的手工业,很难快速地大规模复制。首先是由于市场的逐渐消亡,手工艺人才逐渐匮乏,在福州地区,除了在家零星制作的几个老艺人,从事民乐器手工制作的企业仅有“老天华”一家。

  “店里一些中低档价位的琴,其实已经部分机械化,但是在一些核心工序上,如蒙皮、调音,手工还是无法取代。”王增鑫说,“老天华”在闽侯有一个小厂房,但始终不敢量产,因为面对窄众市场不稳定的销量,一旦产品积压,一个工人每天200元的工资成本根本无法承担。而外部资金也不太青睐比较窄众的艺术类产品,“即使偶尔有投资意向,父辈也不愿意,他们有戒备心理,怕家族传承的东西被夺走,怕丧失了家族对祖业的话语权。”王增鑫说。

  王增鑫说,民乐生存空间十分有限,而民乐器制作的原材料价格却不断上涨,资金的缺乏使得材料周转不及,由于家族行业的排斥性以及行业利润空间不高,吸引不到投资,难以规模化经营。“我们现在是家族作坊式经营,我根本没有时间去做销售,现在基本都是靠名气,顾客主动找上门。”这个曾经在外贸公司工作过的80后无奈地说:“我们也想引入专业管理人才,加强品牌推广,但这些都需要钱,就算一条公交车广告,对我们来说都太昂贵。”与动辄上万元的西洋乐器相比,“老天华”的民乐器售价仅为几百元到几千元,且高档产品的材料成本挤压了大部分利润空间。王增鑫说,全面改革的启动资金至少需要100万元,“老字号”现在没有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