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网讯 德国盖瓦在武强国际乐器产业园的吉他生产车间。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引进先进生产线后,该车间平均1分钟就可以生产一把吉他。
一个个吉他的音箱像葫芦一样挂在生产线上,缓缓移动,经过一个个加工点,逐渐成形……这是中国(武强)国际乐器产业园一间生产车间内的情景。除了吉他,这里还生产钢琴、架子鼓、提琴等7大系列100多种西洋乐器,400多种规格,产品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得益于金音集团奠定的产业基础,我们武强县目前已有乐器生产企业51家,初步实现了西洋乐器产品全覆盖、销售全球化。”武强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于少峰说,“今年以来,我们县加大了建设力度,要依托乐器产业园倾力打造世界最大的乐器文化产业基地。”
“金音”玉振奠基础
陈学孔是武强县北牌村人,曾在天津管乐厂上班,因觉得厂里体制束缚手脚,便辞职回乡,与周窝村农民周国芳一起于1989年创办了金音乐器厂。在政府引导扶持下,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经过二十几年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西管乐器生产厂家。目前,金音旗下拥有8家子公司、员工2400名,生产100多种西洋乐器和400多种配件,产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去年销售收入达到7.3亿元,并成为制定行业标准的会长单位。
“金音成功,是因为紧跟国家政策。”陈学孔说,“政策是国家召集经济界的精英仔细研究多时后制定的,肯定错不了。如果超前了那应该是走了捷径或歪路;如果跟慢了,就没了市场,都不能长久稳定发展。”
而跟随金音壮大起来的,是13家配套加工企业和乐器产业的技术工人。“武强每个村都有人在金音上班。近30年,差不多是一代人的更迭,可以说,金音为武强培养了一代乐器产业工人。”
“以商招商”聚产业
一枝独秀不是春。针对本县工业基础薄弱、乐器产业有基础的实际,武强县确定了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增长极的方针,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着力推进西洋乐器产业聚集发展。
为此,武强在县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占地3平方公里的乐器文化产业园,累计投资6.5亿元完成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变"招商"为"商招",由金音集团主动引进世界最大的乐器经销企业之一——德国盖瓦公司落户武强;通过盖瓦公司,引进了意大利迪恩迪画业公司;通过海艺乐器公司,引进了欧美地区著名的乐器分销企业——美国赛西里欧公司,等等。”于少峰介绍,“同时,金音在产业园内投资6亿元建设了中小乐器企业孵化园,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厂房,并通过对外租赁产生效益的模式,吸引国内外中小乐器企业聚集,现已入驻北京金和弦、河北三弟、武汉艾力卡等5家企业。”
如今,武强乐器文化产业已由原来金音集团一家企业,发展成为聚集国内外51家乐器知名企业的产业集群,其中世界顶尖乐器企业3家,乐器产品由原来的4大系列扩展到7大系列,出口由原来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扩大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优势延链条
乐器产业园引进的3家顶尖乐器企业德国盖瓦、美国赛西里欧、德国博兰斯勒,不仅生产、销售能力世界一流,研发能力也在全球独占鳌头。武强乐器企业则与美国康-塞尔玛乐器、施坦威钢琴等国际名牌以及中国乐器协会、中国吉他学会、清华大学、北京乐器研究所等30余家科研院所机构建立了长期产品开发合作关系,每年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100余项。“目前,园内产品所拥有的世界性专利达110多项,其中盖瓦公司有23项。”
此外,武强还依托乐器产业优势,不断延伸乐器文化产业发展链条:与北京璐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500万元建设璐德国际艺术学校,投资2.1亿元建设周窝音乐小镇,大力发展音乐教育培训体验产业。目前,一条集乐器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人才培养、创意创作、音乐展演为一体的国际性全产业链条正在武强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