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缺乏品牌意识无锡梅村二胡竟成产自苏州

文章来源:中国乐器网 时间:2013-02-25 点击:

  中国乐器网讯 梅村拥有悠久的二胡制作传统,目前全国二胡产量的20%—25%出自梅村。尽管在行业内享有很高的美誉度和地位,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等因素,过去不少梅村二胡在琴把上题刻着“中国·苏州”字样,让人以为这些二胡产自苏州。如何将制造基地升格为品牌基地,推动梅村二胡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地二胡制造行业和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梅村二胡产业群实力不俗

  早在1965年,梅村就兴办了民族乐器厂,开启了当地制作二胡的历史。新区工商分局黄栋、何云莘撰写的论文披露,目前梅村共有二胡生产企业12家,年产各类二胡近4万把,占全国二胡市场份额20%—25%,年产值近3000万元。不仅产量巨大,梅村二胡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据介绍,当地拥有万其兴、陆林生、强金波等多位声名远扬的国内顶级二胡制作大师。正因为梅村二胡质量上乘,使之成为二胡名家们的首选,无锡籍著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上海民族乐团知名二胡大师肖白镛、青年二胡演奏家邓伟民等都选用了梅村制作的二胡。

  目前梅村二胡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并已延伸到香港、台湾、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近年来,许多梅村二胡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站。

  品牌“短腿”拖了发展后腿

  虽然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但令梅村一些二胡制造商尴尬的是,他们常被误认为“苏州人”。专家介绍,由于当地制作的主要为“苏式”二胡,按照传统习惯,生产厂家在二胡琴把上题刻的是“中国·苏州”字样,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近几年梅村虽然也打造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南派”二胡产品,但时至今日,梅村尚无一个行业内的“三名商标”品牌。

  既有技术又有市场,为何还要“借用”别人的名号?新区工商分局经过调研指出,梅村二胡一般采用家庭作坊生产模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薄弱,缺少先进的生产管理手段。“小富即安”的发展理念,以及缺乏品牌意识、长远规划,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能否借鉴宜兴紫砂发展经验

  2012年,梅村组建了二胡行业协会,以往各自“单打独斗”的二胡制造商们开始抱团。行业协会对“梅村”、“泰伯”、“梅里”等带有地理含义的名称和一些著名二胡工艺师的名字如“林生”、“万其兴”等人名进行了保护性抢注。此外,梅村二胡“集体商标”目前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在不影响个体成员品牌独立性的前提下,形成品牌规模保护效应。

  专家建议,梅村的二胡制造企业在积极参与驰名、著名、知名商标申报的同时,不妨借鉴宜兴紫砂发展的成功范例,利用文化创意,不断丰富二胡的创意设计、工艺造型、外观包装,赋予二胡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梅村二胡的艺术价值  和收藏价值,让这个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二胡生产基地同时成为品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