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网讯 7月12日晚,钢琴大师刘诗昆将在广州大剧院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为广州乐迷献上一场古典音乐的盛宴。从早年的神童,到成为第一位获得国际最高奖的中国演奏家、音乐教育实业家,至今活跃在舞台上的他,演奏时仍然火花四射、震慑人心……广州日报记者近日对这位传奇钢琴家进行了电话专访。虽然已经75岁了,但他的声音依然洪亮,他表示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会一直在舞台上弹奏下去。而回首曾经的风雨,他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名家配名琴?
我只需要具备基本水准的钢琴
广州日报:你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香港从事音乐教育事业,也多次出现在广州的音乐舞台上,但在广州开钢琴独奏音乐会好像还是近几年的第一次。你如何评价广州的古典音乐环境和市场?
刘诗昆:广州的古典音乐氛围很好,有全国十大独立的音乐学院之一的星海音乐学院,有非常著名的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广州的古典音乐观众多,演出也多,广州的业余钢琴琴童也很多。这些共同的支点,造就了广州良好的古典音乐氛围。
广州日报:名家配名琴,是古典乐迷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之前你在济南音乐会上用的琴据说价值180万元。请问这次广州音乐会你会用什么琴?
刘诗昆:这个我真的不清楚,我相信主办方会找来合适的钢琴。不过对我而言,钢琴并不是演奏成功的唯一关键因素。我不是特别在意是否名琴,只要它达到基本水准就可以了。
演奏成功的关键,一是演奏者的表演功力和技巧,二取决于表演的环境。在广州大剧院、星海音乐厅这些不需要电声扩声的表演场所,根本不需要在意钢琴本身。
广州日报:广州的这场音乐会,你会将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的多部作品奉上,是绝对的“钢琴盛宴”。但在节目单中我看到,上半场你将连续演奏三首肖邦的作品,请问你是对肖邦的作品情有独钟吗?
刘诗昆:不是这个原因。我在别的城市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就不是这些曲目,每一场都有所不同。作为一个专业的演奏者,任何音乐家的作品我都能演奏。以往确实有些演奏家专注于演奏一两个作曲家的作品,但现在这样做站不住脚了。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是一个演奏家要演奏多个风格不一样的作曲家的作品。
我在国内演出选择的,都不是太枯燥太学术化的作品,比如勃拉姆斯那些哲理性很强的作品。我演奏的,基本上都是大家认知度较高的能够接受的作品,听众不会觉得枯燥、生疏。
广州日报:你演奏《弯弯的月亮》,弹奏出了雄浑激越的力量,在改编作品时,你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刘诗昆:首先,我也是一个独立的创作者。1959年我就参与创作了《青年钢琴协奏曲》,那时候提倡文艺的民族化,我将民乐器组成一个乐队进行演绎,按西洋交响乐团的模式进行搭建,用二胡对应小提琴,用马头琴对应大提琴。当时这个作品非常火爆,在美国和日本都发行了唱片。后来,我还创作了钢琴协奏曲《战台风》。我也会改编一些歌曲乐曲,但可能只是灵光乍现,并无规律可言,我只是在弹奏时表现出了自己的风格而已。当然,我也会即兴创作表演,比如前不久在济南的音乐会上,我就演奏了《沂蒙小调》和电视剧《红日》的主题曲。
广州日报:那么在广州的独奏音乐会上会有即兴表演吗?
刘诗昆:在广州不需要,虽然作曲家陈培勋曾将一些广东音乐改编成一系列钢琴曲。广州这个城市比较开放包容,我演奏一曲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广州人也不一定会觉得很亲切。
保姆陪琴童听课几年后当钢琴老师
太离谱
广州日报: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这几年来你的主要精力放在哪些方面?
刘诗昆:一个是表演,一个是做音乐教育培训。目前我在全国40多个城市开办了200个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和音乐艺术幼儿园,一共有7万在校生。我是从3岁开始学钢琴的。学琴其实是一种美育:第一,可以提高智力智商,手指的活动对脑神经的开发很有帮助;第二,可以增强记忆力,钢琴是所有正规键盘乐器中唯一的多音乐器,能同时奏出几个音,要记忆的内容也就特别多;第三,可以提高素质修养,培养高雅的情趣情操;第四,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弹琴给别人听本身就是一种表演,所以弹琴的人一般都落落大方,不会扭扭捏捏。
广州日报:现在很多琴童往往学了几年坚持不下去就放弃了。你目前观察到的业余钢琴教育中的普遍问题是什么?
刘诗昆:钢琴刚普及时很多家长是抱着望子成龙的想法让孩子学钢琴的,现在更多的家长认识到不一定要让孩子成为专业人士,但几乎还没有家长认识到学琴是重要的教育项目。琴童的年龄分布中,学龄前儿童最多。因为随着功课的压力加大,孩子的练习时间受到影响,不少孩子渐渐就放弃了。如果有可能,幼小初学者每天练习不能少于半小时,年岁大一点的孩子要保证每天练45分钟到1个小时。
另一个问题是,社会上钢琴老师的师资水准、专业性参差不齐,很多人并不是学钢琴出身的,有一些甚至不是学音乐出身的。我听说,有个保姆陪琴童听课听了几年,竟然也出来当钢琴老师了,这真是太离谱了。因此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辨别。弹奏的基本方法很重要,手型、方法、动作都有规律性规范性,方法不正确,会影响学习效果。
广州日报:您少年时代就开始参加各种国内外钢琴比赛并屡获大奖,能为琴童们参加比赛提出一些建议吗?
刘诗昆:参加比赛并不是功利性的,它可以增强琴童的自信心、进取心,激励孩子更加努力的学习。钢琴弹奏本身也是一种表演,参加比赛是难得的表演机会,孩子参加有好处。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广州日报:有没有打算收一些青年钢琴家为徒?
刘诗昆:对此,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没有时间教钢琴,教钢琴人就不能到处走,但我现在要在全国、全世界走动。找我听一听可以,有机会我也给他们上上课。
广州日报:对于中国钢琴界比较活跃的年轻一代,你有何看法?
刘诗昆:中国现在的年轻弹奏者很多,按绝对人数应该是全球最多的,但在国际上出名的并不多,像郎朗、王羽佳那样在国际上被认可的已是凤毛麟角。这不单单是个水准问题,机遇和机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过,在国际上成名的这些年轻的钢琴家对年轻一代总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广州日报:你今年75岁了,但精神矍铄,宝刀不老。您会一直活跃在钢琴艺术的舞台上吗?
刘诗昆:钢琴弹奏者的演奏年限很长,一般要到80多岁。近几年去世的国际上著名的钢琴家,他们基本上也是去世之前仍在舞台上弹奏,并且功力不减当年。如果我的身体健康状况允许,我会弹奏到老。
广州日报:你的人生跌宕起伏,回顾过往的风风雨雨,你有什么感想?
刘诗昆:我经历的是一个大时代,我个人的历程和中国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我3岁习琴,5岁登台,11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17岁在匈牙利拿了奖,18岁在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拿了第二名。但那时候还不可能融入国际的音乐社会……我的钢琴生涯中,有过太多的特殊经历:作为一个钢琴演奏者,我1962年代表内地第一个到访香港,1978年代表中国第一个到访美国,1991年代表大陆第一个到访台湾。随着历史的变迁,上世纪90年代我才真正走向国际,有了一定的影响。对于我的过往,风雨、荣辱,用一句苏东坡的词来说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