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陶埙渐染音乐会 六千年前陶哨奏响《爸爸去哪儿

文章来源:中国乐器网 时间:2015-08-24 点击:

  中国乐器网 您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化土为音的吗?用6000年前的乐器吹奏《爸爸去哪儿》又是什么感觉呢?昨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史前工场里,30位小朋友做埙吹埙忙得不亦乐乎。

  昨日10时许,6岁晨晨和妈妈一起参加了半坡博物馆史前工场的“陶埙渐染”体验音乐会。晨晨在半坡博物馆里见到了6000年前半坡先民使用的陶哨,这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陶埙的原型。当年半坡先民狩猎时用陶哨发出信号,后来陶哨就演变成了今天看到的乐器陶埙,因此半坡遗址是陶埙的发源地之一。

  半坡博物馆专家说,远在周朝时,古人就将乐器的声音分为八类,即八音——金、石、土、木、丝、竹、匏、革。其中土指的就是用土烧制的埙类乐器,而在我国众多古代乐器中,埙是唯一由泥土烧制成的乐器。

  在史前工场里,终南埙社的演奏家们为小朋友们演奏了古典埙乐,同时也用这种远古乐器演奏了《小螺号》《采蘑菇的小姑娘》和《爸爸去哪儿》等小朋友们喜欢的歌曲。听到陌生的乐器里传出熟悉的旋律,小朋友们跟着唱的同时,还用陶铃、陶钵等半坡人时代的典型陶器一起演奏音乐。

  听完美妙的埙乐后,小朋友们都很好奇,埙是如何做成的?随后30位小朋友在半坡博物馆的陶工场里一起跟着陶艺老师学做陶埙。拉坯、翻模、盘堆……小朋友们亲自动手,在陶埙的发源地体验着制作陶埙的乐趣。

  不一会儿,晨晨就用陶泥在模子里做好了一个陶埙,小家伙高兴地请妈妈给他和自己做的陶埙合影。晨晨高兴地说:“我记住啦,陶哨是最早的陶埙,半坡是陶埙的发源地。”至此,半坡博物馆里一枚安静陈列的陶哨引发了一场可听、可看、可动手参与的精彩体验,孩子们在参与中创造着自己的精彩。

  据半坡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全国首次将名家埙乐演奏和青少年互动体验相结合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这种富有知识性的体验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刻地感受陶埙文化,并加深青少年对半坡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今后,这将成为半坡博物馆的常态活动,想带着孩子体验的家长可关注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官网和官方微信平台,预约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