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戏曲“回到民间”才能“枝繁叶茂”

文章来源:中国乐器网 时间:2015-08-29 点击:

  中国乐器网 “戏曲必须回到民间去,回到发展的源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创作扎根在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把源于群众的戏曲回馈给群众,不断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这是来自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的声音。

  戏曲确实应该回到民间、回归群众。因为我们的诸多戏曲“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比如京剧,其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在流动过程中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接受了昆曲、秦腔等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汇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可以说,戏曲的根在民间那一片热土。

  戏曲应回到民间,还因戏曲的生命力在民间。民间能给它们养分,能给它们甘泉。戏曲回到民间,“根”植于群众中间,“魂”留于大地之上,“根”与“魂”共同支撑起戏曲的“骨架”,它们也就更有生命力。在中国戏曲繁荣鼎盛的那些年代,戏曲具有最为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优秀的戏曲作品甚至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这正是缘于戏曲跟老百姓(603883,股吧)长期“耳鬓厮磨“在一起的影响。

  如今,不必讳言,由于受到电影电视、手机网络、流行音乐等多元化娱乐的冲击,一些传统戏曲日渐式微。在这种尴尬之下,来自民间的戏曲更需要回到民间,服务群众,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暖的优秀作品,丰富民间的文化生活,促进民间的精神文明提升,同时,培养一大批戏曲文化受众,使遭遇尴尬的戏曲,得到“接地气”的传承与保护。

  戏曲应该怎样回到民间?一方面,戏曲创作要深深扎根于民间。白居易曾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戏曲同样要秉持“为时而著”与“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倾听时代的足音与群众的心声,把握时代的脉搏与群众的诉求,反映时代的节奏与群众关注的热点。通俗地说,就是要用优秀的现实题材戏曲,展现百姓的生活状态、精神情操与心灵世界。

  另一方面,戏曲舞台要多多搭建于民间。现在除了一批戏曲人才不为功利所惑,执著、热情地投身于戏曲事业,在民间仍有一大批观众难以割舍对戏曲的挚爱,他们期盼“自家门前看演出,曲艺小调闹农家”,也渴望“农忙时下地种田,农闲时吹拉弹唱”。故这些年,“送戏下乡”颇受民间欢迎。要力推戏曲回到民间,则要在民间多多搭建常设性的演出舞台,让戏曲的星火持续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