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穿越千年的古文物音乐会

文章来源:中国乐器网 时间:2015-03-10 点击:

  中国乐器网讯:据说张震在春晚上的古琴表演被评为颜值最高的表演,堪称“养眼”,那么接下来你看到的这场古文物音乐会,称得上“补脑”了。注意是“看”,正所谓“大音希声”,且因为年代久远,音响效果基本得靠考古和脑补了。

  请各位观众(读者)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请勿中途离场。特别感谢本次音乐会(展览)的主办方河南博物院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以及特邀艺术指导(讲解)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宏。

  节目单

  1乐器独奏-骨笛、陶埙、陶鼓

  2乐队出场-青铜乐钟

  3歌舞杂技-歌俑、乐俑

  4古琴表演-“飞泉漱玉”蕉叶式琴

  惊艳开场的是贾湖骨笛独奏。这也是汉民族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当现代音乐家的嘴唇碰触到这支在地下沉睡了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时,他一定感觉到了骨笛的冰凉。一口热气呼入笛身,贯穿七孔,长眠的骨笛发出了一声啼鸣,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缓缓从骨笛中吹奏而出。

  贾湖骨笛使用鹤类动物的尺骨做成,特点是壁薄,音色明亮、古朴,有着原始的风格。在古人的观点里面,鹤鸣声本来就是非常清亮的,《诗经·小雅》里的《鹤鸣》描绘的就是在山野中仙鹤响彻云霄的唳鸣声。

  虽然在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先后出土过30多支骨笛,但专家根据这支贾湖骨笛出土时的轻微石化,判断它距今已有8700年之久。这就像是古埃及金字塔一样充满了谜团,这支骨笛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如何能做到钻孔这么圆润,而且音准又这么准确,以至于今人依旧能够用这支骨笛吹出河北民歌?

  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符号可见,制作者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位于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的小孔,用来调节音高的误差。经测试,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七声音阶来源于西方,骨笛的出土,证明了早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所具有的音乐水平。

  这些骨笛一般都是随葬品,在远古时期,音乐和宗教密不可分,出土贾湖骨笛的墓主很可能就是部落里面地位比较高等的巫师,骨笛也被用作召唤神灵,在这些墓穴里还出土了兼作占卜和打击用的龟甲石子。

  陶埙虽然没有骨笛那么历史悠久,但它也是汉民族最原始的吹奏乐器。陶埙不像骨笛和龟骨那样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而是非常地接地气,是汉民族劳动人民在狩猎的时候围捕猎物所用,用泥土烧制而成。埙的音色哀婉忧伤,《乐书》上称之为“立秋之音”。

  吹奏乐器听完,让我们来点更具有节奏感的打击乐——陶鼓。古代的陶鼓是以陶土烧制鼓框,再蒙以动物的皮膜做成,口沿处一周牙状倒钩用于固定和撑开皮革,而下腹部的圆孔用于声音的流动。

  陶鼓的声音浑厚,撼人心魄,余音不断。仔细瞧瞧,这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红陶鼓似乎和别的陶鼓不太一样,口缘饰一周长乳钉,束腰尖底,下腹部有一小圆孔。关于此器另一种说法为瓮棺,多用于盛殓夭折的婴儿尸体,腹部留小孔以供其灵魂出入。这类瓮棺多埋在住房附近,而不是埋入氏族公共墓地,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

  听完了乐器独奏,接下来上场的是宫廷编制的王室乐队,他们的演奏乐器是青铜乐钟,演奏的曲目却是当时的流行歌曲。

  这就好比在人民大会堂里面表演邓丽君的流行音乐演奏会。为什么这么说?《礼记》里魏文侯问子夏:“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连皇帝都不爱听令人犯困的歌功颂德的官方曲目,而更偏爱活泼欢快、节奏铿锵的民间音乐,乐队当然得演奏当时流行的郑卫之音了。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音乐方面,包括钟磬悬挂的位置、奏乐舞蹈的行列、不同场合和身份演奏的不同音乐。1996年以来,河南新郑陆续出土窖藏编钟十余组共260多枚,其钟悬规则均为两套20件钮钟和4件镈钟(钮钟和镈钟都属于编钟的一种,钮钟底部有向上凹弧状,镈钟底部为平口),音域超过三个八度,具备完整的七声音阶结构,音律和谐,音色动听,能够演奏丰富多变的调式和旋律,较此前的西周礼乐器音阶排列有明显的进步。这批编钟的悬挂、演奏方法,为寻觅湮灭已久之“郑声”的乐律特征和风格,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两汉时期的中原,中国传统音乐由钟磬乐舞形态转入到了歌舞乐伎时期,在河南出土的大量陶制明器和汉画像砖、石、壁画中,舞乐百戏的题材占相当比重。汉唐两个时期遗留下大量歌、乐、杂技俑,虽然多为陪葬品,这些陶俑大多刻画得比较细腻,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济源泗涧沟所出的釉陶乐俑一组七人,其中奏乐者四人,击节和声者一、吹埙者一、吹排箫持鼗者二(鼗táo,即拨浪鼓,已失传),其余三人伸双手仰面而歌,正是“丝竹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的演出场景。

  还有一组坐部伎女乐俑造型和服饰大体相同,8件女乐俑姿态各异,跽坐演奏,除二人乐器已失外,其余六人分别持排箫、琵琶、筚篥、钹、笛和竖箜,共同组成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宴乐演出场面。

  (唐玄宗时宫廷燕乐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表演的内容都是歌颂帝王功德,祝愿君王千岁万岁。坐部伎在堂上表演,规模较小,舞者3至12人;立部伎在堂下,即庭院、广场表演,演出规模大,场面宏伟豪华,舞者多则180人,少则64人。)

  4时间到了宋元明清,这时候宫廷音乐逐渐走向市井,作为北宋之都的开封,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遍布汴梁四城。宋太宗与宋徽宗都是嗜琴如命,宋太宗曾将古琴的七根琴弦增加为九根,宋徽宗赵佶则设立了“万琴堂”,不但自己做琴、弹琴,更是四处寻觅好琴收藏。宋徽宗还画过一幅《听琴图》,松荫下,一人焚香抚琴,左右分别端坐着红袍、青袍听众和一名童子。

  据说张震在春晚上的古琴表演得了很多赞,本次音乐会也以这款明代的“飞泉漱玉”蕉叶式琴结尾。晚唐琴的代表有“飞泉”琴,漱玉就是指泉水落在石头上如敲击玉石的声音,蕉叶式古琴是属于文人造琴的一类,形状顾名思义像一片芭蕉叶,曲折的线条像流动的音乐。

  和韵天下

  ——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

  时间:即日至4月15日(每周一闭馆)

  地点: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8000年前的骨笛,300斤重的特镈,24件一套的编钟,载歌载舞的俑人……这次展览还原了一个传承了八千年的音声世界,展品为河南博物院从数十年来出土的河南音乐文物中撷取的精品57套,共计162件,其中14件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