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网讯:“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这是竹枝词《看灯戏》对阆中灯戏的详尽描述,春节期间,看灯戏这在阆中乡村都普遍流行。
据了解:阆中灯戏是在巴渝舞的基础之上,借鉴端公戏、和川北民间歌舞,发展衍化而成的一种歌舞小戏,也叫做农民戏,阆中是川北灯戏的故乡,老观、峰占、石滩、二龙一带都具有演出水平较高的灯戏班子,所以阆中又被成为“灯戏窝子,川北灯戏的发源地。
灯戏始为自编自演,忙时生产,闲时进行,多为业余性质,或只在农村流动演出。内容多为歌颂正义,鞭达丑恶,寓教化民从于笑谑嬉乐中,剧目一般以喜剧、美剧、闹剧为主,正剧、悲剧题材也多用喜剧表现,其表演粗狂简洁,诙谐通俗,载歌载舞,妙趣横生。其唱词质朴健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唱腔吸收了川北山乡民歌特色,高亢悠扬,粗狂奔放,具有浓厚的民歌气息。根据灯戏演出地点可以分成地灯和天灯,地灯是在堂屋、街沿等室内演出的,以歌舞为主;天灯是在广场、院坝等室外为主,内容是有故事情节的。根据演出内容和情节,又可分为正灯和浪浪灯,正灯是演正戏和苦戏的;浪浪灯是演笑戏和闹戏的,人们所说的花灯是以演歌舞为主的。限于乡村的条件,所以这种灯戏要适合农村的情况,从规模、道具、演出场地等方面要求不高。场地不需要大的舞台,堂屋、院坝、草坪、河滩等,只要有一块能容纳三五个人的活动平地即可。每当进入腊月和农闲时节,灯戏艺人就在田头或院场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农民们看见红灯高挂,便打起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赶去看灯戏。滑稽逗趣、妙趣横生的灯戏,农民看的兴高采烈,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生起火堆,一面看戏一面烤火,通宵看戏,所以又被称之为“大铺盖”,演唱时用胖筒筒伴奏,声音浑厚圆润,曲调轻快,悦耳动听,舞曲朴实明快,语言属于下里巴人,诙谐风趣,常常使观众捧腹大笑,因此灯戏又被称之为“喜乐神”。川北灯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胖筒筒”—道琴、演奏时发出低沉浑厚的“嗡”音,所以又叫“嗡筒筒”,除此以外还有花灯锣鼓等,后又逐渐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乐器。川北灯戏的表演中融进了民间舞灯及木偶、皮影、杂技等技巧,用以刻画人物、表现情节。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阆中灯戏传统表演剧目有《包公照镜子》、《周文献鸡》、《秀才买缸》、《浪漫幺妹嫁给谁》、《搭错车》、《丈母娘上轿》、《亲家母上轿》、《闹隍会》、《双拜堂》、《浪子嫁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