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网讯 据报道,“TheThirdStream”新年跨界音乐盛会于1月9日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举办。这是全球排名第四的独立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首次来中国演出。
新年音乐会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开始,音乐会的演出曲目几乎是照搬西方的节目单,清一色的施特劳斯、莫扎特等西方大师名曲。如今,欣赏新年音乐会已成为一些观众的习惯。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年来,各地上演的新年音乐会不仅场次多,而且艺术种类更加丰富,有民乐、声乐、戏剧、歌剧等,突破了以往单一的交响乐品种。然而,虽然经历了近20年市场“预热”,但完全依靠观众掏钱听新年音乐会依然是一种遥远的理想。新年音乐会,仍游走于公益与商业之间。
新年音乐会扎堆,客观上使得各项演出费用“水涨船高”。近年来,随着新年音乐会文化的兴盛,听音乐会也逐渐成为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如银行、房地产商等,甚至愿意全额赞助,买断音乐会门票,作为回馈VIP客户的最佳年度文化大礼。然而,热闹的新年音乐会是否都能获得满堂喝彩?高昂的成本靠什么消化?是否所有的演出都有收益?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新年音乐会如何办,才能做到既让市民高雅过年,演出商又不亏本?这是各方都在探寻的运作方式。作为演出商来说,更希望能纯粹依靠票房生存,这才代表这一艺术形式真正受到市场和乐迷的欢迎。而现在则要根据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国情甚至不同的时期来决定操作模式,在欧洲,交响音乐会也常常是“政府出资三分之一、企业赞助三分之一、票房收入三分之一”的三合一操作模式。而美国,则是政府不给钱,给免税政策,让企业通过基金会扶植高雅艺术。对于政府资助的具有公益成分的音乐会,理应建立起正常的申请机制,根据不同项目的品质、门类等申请相应的扶持经费,像香港的康文署、台湾的“文建会”等,都有相应的申请机制可以遵循。如此,演出商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有计划地推广演出计划,而不至于临时抓瞎。
观众需求倒逼市场转型,多元化的新年音乐会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譬如,江苏新年音乐会已办了17年,回眸这些年新年音乐会票房的变化,开头几年,票房或由政府支持和团队包场,或由企业买单。几年培育下来,市场变化明显,个人购票比例直线上升。票好卖了,但音乐会的门票还是主打“惠民牌”,中低价位的门票占到九成以上。用举办者的话说,高雅演出,把观众请进门很重要。演出成本,我们可以靠政府资助、冠名费用、企业团购等途径化解。不言而喻,一张张惠民门票,正如一缕缕文化阳光,在培育文化消费模式的同时,也能让更多观众有机会走进剧场,共享新年音乐会这道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