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

音乐家成名太早很危险

文章来源:中国乐器网 时间:2016-04-27 点击:
  与许多年少成名的钢琴家不同,现年70岁的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是国际琴坛“大器晚成”的代表。他被誉为诠释德奥作品的专家,尤擅海顿、贝多芬、莫扎特作品的诠释,以精致丰满的触键和入骨的奥地利音乐精神,被公认为“维也纳学派”硕果仅存的代表。
  4月24日,布赫宾德以钢琴和指挥的双重身份,携德国古典音乐“活化石”——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登台上交音乐厅,带来了“全场莫扎特”。他也是继艾申巴赫、巴伦博伊姆、阿什肯纳齐等人后,又一位身兼钢琴家、指挥家身份的“双料大师”。
  演出前,布赫宾德和早报记者谈了谈他对“年少成名”与“大器晚成”的看法。
  布赫宾德出生于捷克,幼年随父母移居维也纳,5岁即被维也纳音乐学院取录,成为该校有史以来年纪最小入读的学生。指挥家祖宾·梅塔对他有一个特别的评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然而却保留着普通人的影子,一个罕见的结合体。”
  而布赫宾德本人认为最幸福的事,却是“自己从来就没有引起过轰动”。“很幸运的是,我的职业生涯没有惊世骇俗的突然出名,因为一旦出现火箭一样的急速上升,日后很难再复制这样的轰动。”布赫宾德形容,他的职业生涯一直是个缓慢上升的过程,这个上升过程会持续到他死去,他现在唯一好奇的,是这个缓慢上升的空间最后会走到哪一步。
  在他看来,成名太早对音乐家来说是危险的,尤其对指挥家来说,“30-35岁就拥有了所有东西,六十岁时该怎么办?”布赫宾德感慨,早年的录音公司会还为音乐家考虑更长远的未来,为他们做职业生涯规划,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有明晰的标准。现在的公司并不这么想。他们只为明天考虑,希望创造一个又一个轰动的故事,用轰动性来持续名气,“许多青年音乐家因此被误用,没有很好地被开发。他们本来可以说‘不’,但没有人说‘不’。”
  中国是学钢琴的大国,有了郎朗的成功先例,家长们更希望借音乐望子成龙。作为一个专业从业者,布赫宾德对此又有什么建议?
  “父母要发现孩子的天赋在哪里,而不是自以为是,忽略孩子的兴趣点。”布赫宾德以自己上普通类学校的儿子举例说,他最有兴趣的课是历史,这完全基于历史老师的影响,老师换了,儿子对历史的兴趣也荡然无存,“归根到底,家长要给孩子找个好老师。如果老师和学生不能很好地沟通和相互理解,没法成功。”
  再比如,琴童学琴初始最易遇到怎么控制手的问题。好老师会说,你把手摔在桌上,摔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更多老师会沿用一套教科书式的说法:手蜷起来要像握了一颗苹果,手背要稳到能横放一支笔,弹琴时笔不能掉,“你一旦在这样的条件下弹琴,很快你就废掉了。弹琴应该让自己的手越自由越舒服越好。”
  “最重要的是,你要学会怎么去学习。”布赫宾德的观点是,琴永远不要练太多,也不是练得多就能成功,因为没人能在六个小时里完全集中精神。在没有音乐会的日子里,他几乎不练琴,而是二十四小时都靠大脑练习。完全靠时间去堆砌的练琴方式,对他来说并不可取。
  “如果要练琴,就要像在音乐会上一样全身心投入,不然你练的只是手,而忽略了其他音乐素养。”在他看来,弹钢琴某种程度上就像极限运动员,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只有三十年,他们不断用突破极限消耗自己,太过操练弹琴的手,也只会更快地把人消耗掉。
  布赫宾德前后三次录制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最早一次在35年前,最后一次是一年半前。他说,年轻时看东西的视角很狭隘,思维也不够开放。随着时间流逝,他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也在发生变化。
  “知识储备足够丰富,你才能变得更自由,你知道得越多,就如同在脑海中打开了一扇门。” 布赫宾德如此总结弹琴经验,“就像建房子,地基足够扎实,你才能在上面建造任何想要的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