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网讯 有一篇文章如此描绘张鲁为《北风吹》作曲的场景:“张鲁就在这张摇摇欲坠的桌子上陷入了沉思。他顺着刚才的思路前进。他想起了张庚一再强调的:‘北风吹’一定要让观众一听就喜欢,关注人物的命运。按照剧本的描述,喜儿出场时是个十七岁的农家少女,自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多像河北民歌里的‘小白菜’呀!想到这里,他心里猛地一动,又想起了贺敬之曾提醒过大家:喜儿的唱段可以用民歌‘小白菜’作基调。顺着这个思路,在经过了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否定之后,他终于揣摩到了喜儿在等待爹爹回家时那种又急又喜的感觉,一串串音符像一股山泉般在他的手上奔涌而出,不到三分钟的时间,他就写就了整首‘北风吹’。”
风雨兼程70年
在70年的风风雨雨中,每一个版本的《白毛女》都承载着时代的深刻寓意。歌剧《白毛女》首演在延安,之后公演了30多场,场场爆满。丁玲曾描写过看戏的场景:“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然后从延安演到了张家口、哈尔滨、北京,及至全中国。首演时,喜儿的扮演者是王昆。郭兰英于1947年第一次扮演喜儿,她的声音被公认有极强的穿透力。
全国解放后,由于歌剧《白毛女》的巨大成功,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了同名黑白故事片,由水华、王滨担任导演,杨润声任编剧,田华、李百万、陈强、张守维等主演。1951年,电影《白毛女》在全国25个城市的155家电影院同时公映,一天的观众竟达47.8万余人,创下了当时中外影片卖座率的最高纪录。田华在回忆文章中说:“《白毛女》摄制组无论主创人员,还是演员阵容,实力都很强大。导演王滨是内行,熟悉电影业务,懂得蒙太奇,主管分镜头和最后剪接;同期录音,三个同步,绝对是他的强项……联合导演水华,虽是首次拍片,但在延安鲁艺就是表演课教师,分工为执行导演。他排戏很细致,善于启发诱导和处理演员的表演,使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1951年,《白毛女》参加了捷克的卡罗维发利第六届国际电影节,荣获了特别荣誉奖。1955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最早推出了芭蕾舞版《白毛女》,松山树子扮演主角喜儿、清水正夫担任创作的《白毛女》,博得了日本人的好评。清水回忆道:“那天天气非常冷,但是观众人山人海,连补座都没有。”松山说:“谢幕的时候,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我看到前排的观众都流着泪水,有的甚至大声地哭了起来,台上的演员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都流着眼泪谢幕。”(山田晃三:《〈白毛女〉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白毛女》还以其他艺术形式传播着。1958年,马少波、范钧宏将之改编成京剧《白毛女》,由中国京剧院演出。而连环画《白毛女》有多种,其中以华三川的彩色连环画《白毛女》影响最大,1965年曾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一等奖。
1964年,上海市舞蹈学校排演了中国版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上进行公演,演出轰动一时,得到了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等人的好评,继而为缅甸和刚果等国国宾及各国使节演出。1966年“五一”节在北京,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陪同阿尔巴尼亚等国国宾观看。1967年4月24日晚,江青陪同毛泽东主席首次观看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演出,毛泽东称赞道:“《白毛女》好。”江青随之将芭蕾舞剧《白毛女》列入“八个样板戏”之内,进行反复修改排练。1971年拍摄成舞台艺术片,第二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反复放映。1975年,整个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组奉命被调往北京,对《白毛女》进行大修改,修改未成功,也未进行公开演出。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芭蕾舞剧《白毛女》才又恢复原来的面貌。
在《白毛女》不断被改编、上演时,歌剧《白毛女》的原作者却受到了批判与非议:“‘文革’前夕和‘文革’期间,由于杨白劳被逼自杀的情节和喜儿逃出黄家前性格发展的渐进过程,作者被指责为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和站在地主阶级立场歪曲、丑化劳动人民形象,从而构成剧本执笔者‘反对革命文艺路线’的一项重大罪状。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近年来,批判的角度则完全转到相反的方向。在一些人的笔下和口中,它又被说成了是‘极“左”路线下的产物’。他们认为黄世仁和杨白劳两方只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剥削者、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纠纷应当是按照经济法规偿还债务而不该搞阶级斗争。”(贺敬之,张鲁,瞿维:《歌剧〈白毛女〉2000年重版前言》)虽然经历了这样那样的风风雨雨,《白毛女》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一点无法撼动。
新时期以来,《白毛女》多次重演。1983年,为纪念毛主席诞生90周年,芭蕾舞剧《白毛女》再次公演。1985年歌剧《白毛女》复排上演。2005年,为纪念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60周年,上海芭蕾舞团举办了“《白毛女》故乡行——从延安到上海巡演”活动。2011年为庆祝建党90周年,歌剧《白毛女》再次复排公演。
2015年是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新版歌剧《白毛女》公演,3D版电影《白毛女》也在拍摄之中。今天,《白毛女》依然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当回首仰望这座中国民族歌剧的高峰时,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努力创造我们这个时代文艺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