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报道,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6省份先后出台了本地区高考改革方案。
我国2014年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内容包括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考生录取机制等,相关改革2017年将全面推进。现在距离全面推进的日期已经越来越近,据记者的初步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江西、浙江、山东、辽宁、河北、贵州、湖南、海南、广西、甘肃、宁夏、西藏16个省市区已经出台改革方案。此外,安徽、福建、四川将于今年公布本省高考改革方案。
通过梳理这些方案不难发现,改革招生批次和科目设置是多省份改革的重点内容:多个省份都已经明确取消文理分科,同时对一些科目实行一年两考或多考,而不再是一考定终身。
统考+选考”模式 增加考生选择性
在高考成绩的计算上,几乎所有已公布改革方案的省份都选择“统考+选考”模式,即语、数、外3科统考成绩加上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成绩。稍有不同的是,有些省份选择的是“6选3”,有的省份给出的是“7选3”,但是本质相同,即从6门或7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计入高考成绩。
因为学生是从6门或7门中进行自主选择,这也就打破了过去文科和理科的界限,使文理不分科成为可能,也使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学习和选择成为可能。
大部分省份在方案中都提到了外语将实行一年两考的模式。从高考科目上的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各省高考改革方案都突出了增加考生选择性的特点,学生既可以自由选择在什么时间完成考试——学生可在高一时就完成自己的英语考试,也可以自主选定哪些科目参加合格性考试,哪些科目将计入高考成绩。这些措施真正实施后,将减轻学生集中应考的压力,也会改变过去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录取批次合并 录取更加公平
这些已经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多个方案都提到高考录取批次的“合并”。
一些专家认为,合并本科二批、三批将有利于消除社会对本三录取高校毕业生的偏见,推动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发展,有利于今后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
除了第二、三批次的“合并”外,一些省市还提出了合并第一、第二招生批次。这样,传统的“一本”和“二本”的区分没有了,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在同一个平台上供学生填报。
变“学校+专业”为“专业+学校”
在众多高考改革方案的表述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变化:山东省高考改革方案在志愿填报上把原来的“学校+专业”方式改为“专业(类)+学校”形式。这个看似前后顺序上的调整,传达给公众的是“专业优先”的概念,把目前以学校为投档目标单元、投档后学校再关门进行专业录取的“学校+专业”志愿填报形式,改为以专业为优先条件、然后捆绑学校的“专业+学校”为投档单元的志愿填报形式。
采用“学校+专业”的方式,学生首先被学校录取,最终可能进入的不是自己选中的专业,而采用“专业+学校”的方式后,某个专业对应的可能不是一所学校而是多所高校,这样在高校录取中将会探索出一条“一档多投”“多次选择”的投档模式,将加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会。
这一方式的出现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它要求高中生从高一起就应该逐渐明确自己的专业特长。有专家甚至指出,应该在普通高中建立起职业适应性的测试制度,让学生在高中一入学就进行专业规划,改变学生“为考大学而考大学”的倾向,同时也能改善目前高校千校一面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