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厂商动态 >

少儿艺术培训如何走出“千篇一律”怪圈

文章来源:中国乐器网 时间:2014-09-16 点击:
  据统计,中国的琴童数量已经突破3000万大关,70%以上的家长有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门乐器的意愿,中国琴童的身影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类国际艺术比赛中。但就像钢琴家李云迪所说,中国孩子在技术上可以达到很高水平,然而普遍缺乏感情的投入。孩子弹奏没有感情的音乐,至多只能称作“弹琴匠”。
  在国内,大多数琴童的学习是以考级为主线的,每一级只需弹奏3首左右的曲目。为了达到考级的目的,教师往往只让琴童学习这几首歌曲,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无数琴童“千篇一律”的现象,也极大的抹杀了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少儿艺术培训如何才能走出“千篇一律”怪圈呢?记者近日采访了谱瑞音乐教学总监、上海财经大学学生艺术团指导教师潘明磊。
  作为艺术教育领域的专家,潘明磊在音乐创作、各类乐器演奏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特别善于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潘明磊认为,为孩子开启音乐世界的大门,让儿童尽早开发自己的音乐智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孩子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对于孩子来说远远不止演奏一门乐器,要想通过音乐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让学员在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感知音乐内在规律,逐步具备解析音乐内部结构的能力。”
  “孩子刚刚接触音乐,一定要轻松愉快外,培养孩子的兴趣。”潘明磊以钢琴为例举例说,传统的拜厄、小汤等教材在技术训练上很专业,但孩子弹时间久了,不免产生厌烦。“我们可以配合使用音感钟、合成器、电子鼓、音效打击垫等教具,甚至让孩子体验其他乐器,在体验中了解钢琴练习曲以外的奥秘,迅速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在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潘明磊认为,为孩子开设的课程,要分为“乐理、听力、鉴赏、实践”四个部分,缺一不可:“乐理”除五线谱、节奏调号等内容外,后期还要涵盖和弦构成、和声进行、总谱读法等核心内容。“听力”则是对所学乐理知识的感性认知,是实践的基础。“鉴赏”以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过程为主线,让孩子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描绘的景象叙述的故事和渲染的氛围。并且在欣赏过程中,逐步理解理性的乐理知如何被使用、排列从而表达出感性的音乐情感。
  潘明磊着重介绍了“实践”部分。他介绍说,实践部分应包括乐器合作和音乐创作等内容。乐器合作的体验对于初学音乐的学员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经验。这种合作可以被视为交响乐团排练的雏形,在合作过程中培养的“等速感”是一项非常重要又难以被训练的音乐修养。这种修养在学员今后的音乐学习道路上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音乐创作并非一般的单旋律创作,而是基于和声理论基础的8小节四部和声创作,创作过程要求学员综合考虑和弦选择、转位选择、和声功能合理性、旋律流畅性、终止式等高级乐理中的课程内容。并将创作的四部和声改写成钢琴小品甚至是乐队作品。
  最后,潘明磊老师还和读者分享了课程大纲,他表示会继续通过本网站向广大音乐爱好者分享更多音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