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网讯 为什么近年来听交响乐的人越来越少?如何进行交响乐的跨界制作与演出,不失“高雅”又“亲民”?如何做到乐团、媒体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这些已经成为交响乐团最为棘手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交响乐团如同那些新建的音乐厅一样,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各立山头。如杭州、深圳和青岛等地均有异常活跃的交响乐团在近两年出现。虽然国家大剧院的管弦乐团使得北京的全职乐团数量上升到9支,逼近东京,超过柏林和伦敦,但中国交响乐团还是存在质量不高的通病。有关专家日前在杭州的中国交响乐峰会上认为,这多数是由相对落后的体制和管理造成,部分是由薄弱的资金投入造成,或是乐团管理和艺术工作者缺乏想像力所致。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珊更是直指中国交响乐团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整体”观念的缺失。
由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自2年前创设的中国交响乐界最高规格的峰会自在青岛和北京举办过两届之后,2010年的中国交响乐峰会于今年3月底移师杭州。有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的近40支乐团的50多名代表参会,讨论的议题在于解决交响乐团存在的各类顽症。
“市场分为观众、基金会和政府三个层次。观众是基础,基金会保证专业运作,而政府则要依据前两个市场有所举措。三个层次都发展起来才能构成交响乐发展的充要条件。”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总经办副主任王洪波说。
首先是政府方面。交响乐团进入市场以后,要靠自身运作维持生存还是非常困难。对于乐团来说资金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交响乐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
2005年韩国首尔爱乐乐团大规模重组期间曾通过在演出中的表现优劣淘汰了30%左右的人员,打破了论资排辈的工资体系。得益于时任首尔市市长李明博(现任韩国总统)对音乐的酷爱,首尔爱乐在强大的政府保障下迅猛发展。如今乐团的大部分财源还是来自首尔市民的税收。事实上,交响乐团的职业化并不能一味将乐团推向市场。
相对而言,日本职业乐团的经济环境不容乐观。整个经济环境的大萧条直接影响到了交响乐的发展运行,不少企业由于自身经济问题撤出了对于乐团的经济支持,而政府的财政投入也一同降低。日本交响乐团协会运营总监加纳民夫更是笑称目前特别关注股票,看到哪家企业的股票升了就去寻求资助。
在日常运作的资金乐团不能自负盈亏的情况下,交响乐创作同样难以独立维持。在中国,能够坚持自主交响乐创作的,除了朱践耳和王西麟之外,少有问津者。市场经济的“为我所用”代替了计划经济的“为我所养”,这符合市场规律却不利于促进交响乐的创作。时至今日,中国交响乐的创作仍处于自生自灭的无序状态,急需建立合理机制。
交响乐的进步离不开作曲家的创作。人才培养、定期的演出团体和资金是创作新作品的条件,专家指出,委约比自由创作更能激发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和能动性。
再看观众市场。现代市场大力宣传吸引观众眼球的环境下,通常忽略了观众的耳朵,这也导致了近年来听交响乐的人越来越少。媒体、乐团和市场之间的成功互动对于交响乐的普及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深圳音乐厅的“美丽星期天”项目在媒体的支持下,政府决定出资做成普及性的音乐会,让听众免费听交响乐的演出。另一个“音乐大讲堂” 的项目搭建了政府与艺术家的桥梁,曾因为请到歌唱家廖昌永来深圳开音乐会,专门派了拍摄小组至北京拍摄宣传短片每天在电视上播放5分钟,致使一个星期后音乐会开演时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
“音乐乐团和市场都要争夺大家的耳朵,让听众去现场听音乐会,在生活中融入音乐,不同于听唱片或者广播,现场会让人得到意想不到的人性化的东西。同时乐评的客观性也很重要。” 《音乐爱好者》执行主编樊愉特别强调道,媒体、乐团要实现互补,加强宣传才能让大家接受,但与此同时,他也坦承,“虽然一直在努力,但中国并非像欧洲那样是交响乐的圣地,关键就是落后在评论上。许多音乐杂志是针对专业人才的,受到一定限制,中国的交响乐缺乏在有足够影响力的报纸上提出的批评意见。”
这也是关于交响乐评议机制的思辨。严肃的评论对于交响乐市场的发展非常重要,音乐评论人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给听众以指导。媒体报道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要能影响票房,而是引领社会大众的欣赏口味,提升欣赏层次。目前在这方面我们还不足,交响乐坛急需尖锐音乐评论的出现。中国乐评主流以褒奖为主,缺乏建设性批评的声音。由此媒体对艺术机构的监督作用,无论在公信力还是影响力上大打折扣。与会专家均希望看到更为蓬勃的乐评生态环境,并呼吁大众媒体以刊载乐评的方式继续关注和支持交响乐。
随着职业化体制和竞争机制的出现,中国交响乐队的演奏能力和经验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乐团数量的快速增长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存在,事实上,我们的交响乐队在各方面确实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从专业角度来看,中国人在弦乐演奏上的水平都还不错,无论是在小提琴、中提琴或是大提琴的声部。但在管乐的演奏上总是欠缺,铜管声部特别需要加强,管乐部分常常缺少核心。
英国评论家尼克曾在他的文章《中国交响乐队之问题》中写道:“目前中国的交响乐队最明显的问题是音准。双簧管吹出的A音经常让我不禁皱眉,而其他乐器也很少能与双簧管完全对准;铜管更是听不出在根据什么调音。”归结其原因,其一是缺乏演奏室内乐的经验,“精确的音准在室内乐中至关重要。有室内乐功底的人很少走调,他们很注重听别人演奏,随时进行调整。”其二是指挥们没有帮助演奏者校音,“演奏复杂的和弦过程中,有时很难分毫不差地找准音。”
“中国的独唱、独奏都有优秀的人才,在世界上也得到认可。但交响乐演奏离世界水准有差距。尤其是在中国,乐团管理对于乐团质量非常重要,在硬件有保证的情况下要注重管理理念,培养乐团文化。”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同样谈道,“有些乐团为了赢得市场不惜花重金请大牌,指挥家的报酬不断提高,是不利于交响乐发展的。我也不主张请外国人来代替演奏,应该是请他们来教我们如何演奏。尤其客席指挥和室内乐的训练是需要请国外好的音乐家来指导的。”
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珊指出了现在中国交响乐团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整体观念的缺失。乐团要保持旺盛的精力,年轻的乐团更需要“好的指挥”来磨炼。但是我们那些好的指挥(往往是功成名就的艺术总监)却总是行色匆匆、进进出出,时不时地到此一游。“乐团太需要既有手上功夫、又有时间全心扑在排练上并与乐团进行系统和整体磨合的常任指挥了!”乐评人李严欢说,“看那些艺术总监,虽然手上有点水平,但整整一个演出季能来几次?而目前乐团正在用的常任指挥缺乏经验、太过年轻,手上功夫不行。”他认为,国内乐团目前比较好的常任指挥,像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李心草、北京爱乐的杨洋,因为他们长期地跟排练,使得乐团保持着“稳定”的水准。郭珊还认为,乐团面貌在演出过程中尤为重要,除了指挥家,演奏者本人也不能抱有“个人出彩”的想法。中国儒家管理智慧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观念,它不是一些小的技巧,而是大的智慧。在西方国家,交响乐从古老的民间音乐、教堂音乐慢慢进入现代社会,有一个体系完备的传统。中国交响乐是半路出家的门外汉,交响乐团玩的不是咱们的民族乐器——中国乐器在音色表现上非常丰富而独立, 但西方管弦乐队中,比如铜管、木管,只要是一个族群的,音色必须非常接近, 合弦时才能浑然一体, 如果音色结合不到一起,就会大失水准,因为音色是叠合的。现在我国各音乐院校中培养出的年轻演奏员,多半都具有着高超的技巧,他们拉起琴来手指飞快,任何技术难点都不在话下。如今,这些年轻演奏员大量地进入到各个交响乐团中,他们往往在演奏中过多地表现出个人的意识,具体来讲就是‘冲’得多、‘融’得少。”这种由青年人组成的“超级技术”乐队呈现出的效果实在很低级。
关于古典音乐“跨界”的讨论一直都持续着,也有过很多尝试。对于如何提高古典音乐竞争力,与会人员提出了创作概念的多元和跨界趋势。现在交响乐的演出不乏被印有“家乡名片”的痕迹,已有专家呼吁要保留交响乐的抽象、人文、社会和历史性。有业内人士担心,“跨界”是否会降低了交响乐的精品地位或者扰乱传统交响乐演奏的纯正血统?
乐评人唐若甫认为:“‘跨界’的意义已经超出古典音乐的‘姿态’,而是事关整个交响乐界产业的兴旺和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1949年之前,中国的交响乐创作主要以传统西方音乐,尤其是古典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作为摹本,此后受到过苏联与东欧影响。1978年之后,受20世纪西方音乐影响,中国的交响乐创作了一大批明显有别于以上两个阶段的音乐作品。不难看出,每一个时期的交响乐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创作过程中本来就会吸收许多新生的元素。而且,交响乐的跨界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交响乐的传统内涵,对于面向大众市场的演出来说,跨界很可能是打开市场、突破创造瓶颈的良方。只消耗而不创造的文化遗产是没有意义的。交响乐的发展离不开新作品的创作,中国特色的交响乐能推动中国交响乐的发展。
事实上,“跨界”音乐具有庞大的市场和影响力。不少古典音乐领域的音乐家也有尝试“跨界”表演创作,比如歌唱家多明戈、弗莱明和指挥家梅塔等。通常意义上的跨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演出内容的跨界,通常为古典音乐与其他类型音乐诸如世界音乐、爵士、流行或摇滚相结合。另一种是演出形式,诸如以多媒体、露天音乐会和沙龙形式呈现。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做法是寻求两种跨界模式的并举。
在内地,以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和日本红极一时的古典音乐题材励志类电视连续剧《交响情人梦》为主题的多媒体视听音乐会由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和上海东方小交响乐团等推出,吸引了大量本来从不听古典音乐的人群首次步入音乐厅。台湾爱乐乐团举办过VGL电玩音乐会,游戏和交响乐结合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但是对于大多数国内乐团,跨界依旧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新鲜事物,传统的音乐会模式仍是主流。比如即将在国家大剧院登场的“第二届交响乐之春”中,大多数地方乐团采用上台就演、演完就撤的老套做法。国际流行的乐团推广的多种手法诸如播客、博客、微博、支持蓝牙和Wi-Fi的无线数据节目单等技术,还是与中国交响乐界绝缘。
美国交响乐团的不景气,捐赠下降,购票减少是一大问题,但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只是雪上的霜,早在2001年大乐团经济状态下滑的势头已经出现。只不过,当时他们把原因归结于“9·11事件”后的全国经济不景气,但是《纽约时报》的专家分析,实际上还有更深的根源。
不久前曾来京访问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在过去三十年中都可以轻松地找到资助,除了经济繁荣的原因,还因为在上个世纪中年年龄段捐赠人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水平高,乐于掏钱。但是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使得古典音乐爱好者们,不再有和以前同样多的时间和金钱,能打扮齐整地欣赏交响音乐会。更由于美国近年来对音乐教育的疏忽,该项经费的减少,一直遭到媒体和民众的批评,可是改善行动却迟迟跟不上。加上青少年对其他音乐和娱乐活动有了较多的选择,他们更倾向于容易接受的现代音乐,从而远离了交响乐殿堂。
而交响乐团的巨大开支,包括管理人员和演奏员的高工资,外聘客座指挥和名家的出场费,都使得音乐会、歌剧演出的票价偏高。
没有了年轻人的事业,是衰落的事业,古典音乐和演奏团也不例外。众多交响乐团现在更多意识到,仰仗社会和学校只是发展艺术的一部分,而自身的责任也不可推卸。所以即使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时候,各大交响乐团依然分出很大的精力,负担起对未来听众的关心、教育和吸引工作。
芝加哥交响乐团率先开展了在音乐会前,由资深指挥或音乐家对曲目做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分析;波士顿交响乐团开放排练场,邀请爱好者在上演前的乐团合练时,聆听指挥和演奏员们的交流,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少年儿童,音乐家们则给予更多的耐心。达拉斯交响乐团的演奏人员,每年举办“少儿交流周末”,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使这些孩子不但对在学校里的音乐课更加认真,开辟了他们对音乐表演的新视野,更有利于他们成为未来交响乐的拥戴者和捐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