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级”——音乐等级考试,从上世纪八十年末始已走过了近30个年头,在中国百姓生活中也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褒贬且留作后人评说。但其传播和普及音乐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里就我在海外考级之经历说两件被触动的事。
1、1998年在新加坡考级,有俩兄弟考二胡,当现场被问及所使用弦法(首调1=D或G)不对时,才发现眼前这两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竟不会讲中国话!这令我吃惊不已。事后我才得知他们已是二、三代华裔了,是新加坡人——他们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引起了我对海外华人汉语能力及“中国人”认同感的担忧。后来,这一现象在加拿大、香港、马来西亚等地也常常碰到,但是,我自己却始终不能面对这一事实。通过海内外音乐等级考级,宣传和弘扬了中国音乐,让更多的人在了解中国音乐的同时认识了中国文化,也期盼着炎黄子孙不要忘了母语。
2、对考试结果的关注度
海外学生对考试结果的关注度远不如内地学生那么急迫。例如,当考生起身到评委面前拿回准考证时,她(他)会直勾勾地看着你说谢谢,而不是像内地有些地方的孩子嘴里说着谢谢,眼睛却不时的在桌上搜寻者考试的结果,以至于评委不得不将试卷遮掩起来。这说明,一、考生的心态;二、教育(生长环境、从小所受的教育)。现在的一些考生和家长在学习初,目的就很明确,加分、上重点!这必然导致对结果的关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循序渐进”的道理也都十分清楚,但就是难于这么做,浮躁啊!关于教育,太注重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人格的塑造。什么是能看的,什么是不能看的;当你遇到长者或是女性、小孩出入时,应主动让他(她)们先行等这些起码的规矩都不懂怎么行!排队等候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在京城这样的大都市也时常看到举着旗子的协管吆喝着:“排队,这边排队。”以至于无奈之下把每年的11月11日定为排队日。留下记忆的事情很多,篇幅所限,不赘述。
结语:记得三十多年前,有一次我们去某大学演出,在我们步入礼堂时,有位观众问其中一背着中阮的同学:“这是什么乐器?”阮,“那你给我们阮一阮吧!”几十年的考级不论中国还是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有无数人通过“音乐等级考试”认识了中国民族乐器、了解了中国音乐,并通过音乐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社会!衷心的希望那些琴童及其家长在学习和考级的进程中日渐理性,国家的考级教育事业更加成熟。